2012-03-07 12:30:00
目前,人类大多数的疾病和威胁人类生命安全的那些疾病,都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密切的关系,我们将这类疾病祢为心身疾病。医学心理学制定了五条标准,与之符合的疾病就可以确定为心身疾病。
第一条,就是发病原因以心理社会因素为主;第二条,有明显的躯体症状和体征,并且好发于植物性神经支配的血管、内脏和腺体;第三,与人格因素和情绪因素关系密切;第四,与生理性薄弱器官有关,所谓生理性薄弱器官就是有可能在我们的生活史中,或者我们的遗传特征形状上,我们的某一个器官或者系统的功能或者它的结构就有某些脆弱性。所以,不良的心理因素、社会因素作用于我们,一旦发生心身疾病的时候,在哪个器官系统发病,往往跟我们那些薄弱的、脆弱的器官系统有密切的关系;第五,单纯生物医学治疗效果不好。符合这样五条标准的疾病就可以称为心身疾病。
在心身疾病的发生当中,心理应激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心理应激就是指下面的情况:外界有害的事物、危险或挑战作用于人体,经过自己主观评价之后,知道这样一种刺激、这样一种不良的事件或者客观事物,会给自己造成危险,可能危及我们自己的生存和地位。那么,在这个时候所产生的一系列的生理、心理和行为反应就称为心理应激。为什么会出现应激状态呢?因为我们遭遇到了应激源。有一个美国心理学家叫拉扎洛斯,他曾经给人类所遭遇的应激源进行了一些简单的分类。按照拉扎洛斯的分类,一般来讲,人类面临的应激源可能有三大类:第一大类,是灾难性事件,第二大类,是个人应激源,第三大类,是背景性应激源。灾难性事件就是那些刺激强度比较大,给人们造成的精神创伤比较严重,而且影响范围比较广的那些事件,比如说火山、地震、战争、“9.11”事件等等。这一类的事情,影响的范围很广,刺激强度很大,涉及的人数很多,当事人不可避免的要产生心理的创伤或者是遭受心理的挫折。第二个就是个人性应激源,它对于人精神活动的影响其实也是很大的,只不过跟灾难性事件比较起来,它涉及的范围比较狭窄,影响的人比较少,比如说像失学、失业、失恋等等这样一些事情,就构成个人性的应激源;第三是背景性应激源,比如像噪音,拥挤,空气污染等等。这样一些应激源的刺激强度不高,但是它的作用时间长,当然还可能包括人际关系的不协调。比方说,你与某一个同事关系不好,你看他不顺眼,他看你不顺眼,但是你也不能调走,他也不能走,你们俩要长期在一起工作。这样也构成一种背景性应激源,久而久之,会使人长期处于慢性的低水平应激的状态,也容易患心身疾病。
本文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问题请立即与微微健康网联系。
查看更多: 不良心理是肿瘤“导火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