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正确认识保健品的功能

中国人吃保健品其实有相当长的历史了。古代的药膳养生,就已渗透出保健品的思想了。随后西医文化的逐渐渗入,人们开始重视维生素对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作用,各种微量营养素补充剂也开始流行。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人们又开始开发食物中的功效成分,如黄酮类(如大豆中的异黄酮)、多酚类(如葡萄中的白藜芦醇和原花青素)等,这些成分被提取出来,从而可以针对特定人群发挥更好的功效。而另外一类引人注意的功效因子,则是那些具有肠胃保健功能的益生菌和一些酶类产品。

据不完全统计,从1996年7月至今,我国已批准的保健品有8000余种,其中的1/4在市场上活跃。但从消费市场的调查数据来看,品种越来越多,消费者的信任和购买欲却越来越小,这是为什么呢?

实际上,首先是很多消费者对保健食品的认识存在误区,认为保健食品应该是用来治病的,如果治不了病,那这种产品就是没用的。其实不然,保健食品的功效主要在于对身体的调理和对疾病治疗的辅助作用,我们不能拿药品的标准来要求它。

其次,我们管理部门规定的保健食品健康声称(功能)还不够明白和容易理解,也是造成消费者误解的原因之一。美国《膳食补充剂教育法案》中指出,健康声称是为用来表明某种食物或营养成分与降低某种疾病危险性的关系。与食品的营养成分表相比,健康声称是一种更直接的、主动的表达形式,也是吸引消费者购买的主要动力。我们常说的铁可以改善贫血、钙可以强壮骨骼、人参灵芝可以提高免疫力、大豆异黄酮可以改善更年期症状等,都属于健康声称的范畴。但国内保健食品,这种健康关系往往被含糊和掩饰,尤其是对胃黏膜有辅助保护作用,对化学性肝损伤有保护作用,耐缺氧、抗辐射等专业用语,消费者难以理解,自然更不能去掏钱购买。由于这样太专业的声称在销售上难以奏效,有些企业铤而走险,把保健食品功能夸大宣传并号称能治病,扰乱了消费者的视听。对于一个普通消费者而言——政府说的是科学的、但听不懂;企业说的听得懂、但太夸大了又不敢信。两个原因一个结果——不买!

因此,不仅国家监管部门需要规范管理,提供有科学依据但又简明易懂的健康声称,作为普通消费者,也应该从科学的角度出发,合理认识保健食品的功效,切不可期望能像药物一样“药”到病除。

 

本文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问题请立即与微微健康网联系。

查看更多: 要正确认识保健品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