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要从现状看发展

伴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当今人们的健康理念已彻底更新,对养生的需求日益强烈,更对中医养生寄托了期盼。

中医养生之“热”

政府引导

近年来,国家提出医疗卫生工作改变以往“重疾病,轻预防”的思想,实施抓预防、治未病,真正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

几年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全国范围内先后推行“治未病”健康工程,使广大群众对“治未病”的认知度和认同度有了明显提高;行业内初步形成了“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体系框架。这一切预示着全民预防时代的到来。

专家贡献

全国各类中医养生促进工程的实施,推动了养生产业的蓬勃发展。近年来全国出版有关养生书籍已达万余种,并常占据销售榜前列。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媒体全面跟进,几乎都辟有养生专题或版面。另外,各类养生保健商品琳琅满目,从吃喝到用的均打养生牌。

民众参与

养生市场的火爆反映出民众对养生保健信息的渴求,对健康、延年益寿的渴望。这是因为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民众对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加之药源性疾病不断增多,人们开始注重养生、强调以预防为主,而传统的中医养生理论正好合乎世人的需求。

中医养生之“乱”

然而,在养生热潮下,也存在诸多隐患,很多错误的保健信息在误导着民众。

“养生专家”混乱

在一个完整的养生体系中,专家会将正确的养生保健信息传达给民众,引导其自我保健,发挥领路人的作用。

但遗憾的是,很多所谓的“养生专家”却非医学出身,国内养生保健畅销书的作者多半是非专业人士,没有行医资格,甚至连医学背景都没有,学中文的、学哲学的、学历史的,五花八门。对中医理论的一知半解导致其经常犯常识性的错误,如“祛火”等于消炎;疲劳就是体虚;也有某些专家为了名、利,盲目追奇求新,或胡乱比喻,或以偏赅全,或偷换概念等,造成极其恶劣的影响。

媒体宣传混乱

在把一些冒牌专家捧成明星的同时,也让更多的观众上当受骗。由于养生节目太商业化,使很多真正的中医养生专家不愿意做科普讲座,形成恶性循环。

加之,众多非医学专业出版社出版养生书籍,编辑缺乏相关专业知识背景,导致养生图书市场良莠不齐,甚至出现相互矛盾的宣传。因此,媒体缺乏有效的监管和审查机制,也是当前养生市场混杂的一个推动因素。

养生产品混乱

虽然目前市场上的保健品种类繁多,但多风靡一时便销声匿迹。而且很多生产厂家弄虚作假,夸大宣传,明示或暗示其产品有治疗作用等,什么纯中药制品、什么宫廷秘方,使消费者对保健食品的功效产生不切实际的幻想,这些虚假宣传使消费者完全丧失了对保健食品的客观认识,也扰乱了保健品市场的正常秩序,使养生保健品市场陷入混乱。

中医养生发展有方向

社会巨大的养生需求

国医大师指出:“未来的医学必将把养生放在最重要的地位。”原因如下:

一是早在1996年,WHO在《迎接21世纪挑战》报告中就强调,21世纪的医学不应再以疾病为主,不该在“病”上花大力气,而应以健康为中心,在养生保健上多下功夫。理解就是重视预防和保健的医学,也就是防患于未然。”在全国实行“治未病工程”,并在不少地区建立了“治未病中心”,养生已成国家趋势。

二是目前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尽管人口平均寿命在延长,但人群总体健康状况在下降。人们追求“长寿”,但更重视“健康长寿”。

亚健康状态是新世纪人类医学的重大命题,WHO估计全球70%的人群处于亚健康状态。亚健康状态相当于中医的“未病”、“欲病”状态,若不予防治,一旦转化为患病状态,对人体的危害很大。

 

本文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问题请立即与微微健康网联系。

查看更多: 中医养生要从现状看发展